九游平台,官网

科普文章

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

艾灸好吗

发布时间:2019-08-1357721次浏览

现在很多人应该都接触过艾灸,或者说都听过艾灸,特别是对于一些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来说,更是对艾灸熟悉了,因为艾灸是在养生方面比较突出的方法之一,可想而知,艾灸还是真的好,好在它的功效和作用上。

可能以前人们的思想还是属于比较落后的,对于养生或许没有现在看的那么重视,随着时代的发展,生活水平的提高,精神压力的增大,很多人的身体都是属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,大多数人体内都会有一定的湿气和寒气,而通过中医养生的方式,比如艾灸,就能很好地解决人们的这一问题,那么艾灸真的就那么好吗?下面跟大家具体的了解一下。
  艾灸一般情况下来说还是很好的。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提出防病于未然的理念,艾灸除了治病外,兼有防病保健的功效。对寻常百姓来说,艾灸操作简单、功效明显,适合作为强身健体的保健方式。气艾灸可补气养血、疏理气机,且可提升中气以达养生保健的目的。
  如果只是需要调理身体,预防疾病,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艾灸,如果适应程度比较强的话,一开始是可以多进行一些艾灸的,而相应的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延长,刚开始的几天,是建议可以每天都进行艾灸的,然后可以慢慢的减少,比如可以隔一天做一次艾灸,只要大家记住一句话,一次不要贪多,然后不要偶尔就做一次,这样都是没什么效果的,没有质量的艾灸,是达不到什么好的效果的。
  如果是因为有炎症或者急性病,需要通过艾灸治疗,那可以在自己身体条件允许的一个前提下多进行几次艾灸,而且是需要有专业的医生的一个了解并允许才能做的,一定不要以为什么都可以通过艾灸来进行治疗,盲目的治疗只会起得一个适得其反的作用。
  如果只是为了保健进行艾灸的话,那么不用天天进行,一般隔几天做一次就可以啦,还有,不需要做太多的穴位哦,一步一步来。总的来说艾灸还是适合大多数人的,但是要因人而异,如果因为艾灸产生了一些 不好的效果,那就要停一停咯。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。

相关推荐

全身出冷汗原因是什么
全身出冷汗是一种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。引起了交感神经兴奋的情况,一个是休克,休克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,就出现全身的出冷汗,然后出现一些神志的变化意识的模糊,甚至出现昏迷,另外出现血压下降,高压可能不超过60mmHg,休克的时候会出现全身出冷汗。休克的原因一个是失血性休克,大量的出血,比如消化道的溃疡或者肝硬化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,消化道大量出血就是失血性休克,就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,全身出冷汗、血压下降。另外像一些感染性休克,一些重症的感染,像重症的肺炎,还有像疼痛的休克,因为疾病或者其他的原因,出现剧烈疼痛的时候,如果不给与适当的止痛药物缓解疼痛治疗,就会出现疼痛性休克,就会出现全身冷汗淋漓这种情况。当然像心脏本身的问题,像冠状动脉急性的闭塞,冠状动脉里边的斑块破裂,急性血栓形成,就会出现急性心血管的疾病,就是心肌梗死。这种情况也会出现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,出现全身的湿冷、血压下降,另外还会出现心律失常等,这就是一些交感神经兴奋的情况。当然如果没有这种情况,不属于休克的早期,像过度的惊吓也会出现全身出冷汗的情况,这也是交感神经兴奋。
语音时长 02:05

2021-07-09

80405次收听

02:59
为什么睡觉脖子老出汗
阴虚阳亢,这种阴虚就是肝肾阴虚,它的原因一个是思虑过度损伤阴血,另外比如说生育过度,生育的次数过多导致了肝血阴精的不足。另外就是饮食的习惯不好,长期吃一些辛辣、芳香、燥烈的这种食物,导致了肝血不足,中医认为叫乙癸同源。体内存在着湿热的情况,湿热的形成一个是长期的饮食寒凉,长期喝冷饮,这种寒凉的食品或者是居住的环境比较寒冷潮湿损伤脾阳。
02:48
气滞血瘀吃什么中成药
气滞血瘀的患者可以服用加味逍遥散、柴胡疏肝丸、血府逐瘀口服液、银杏叶片、速效救心丸。气滞血瘀需要判断是气滞为主,还是血瘀为主,还是气滞和血瘀同时出现。如果气滞为主,加味逍遥散,柴胡疏肝丸都是可以选用的。如果血瘀为主,建议服用临床上治疗心脑血管的中成药,如血府逐瘀口服液、银杏叶片、速效救心丸,这些其实都是属于理气活血化瘀的中成药。另外还有外用的药,如治疗跌打损伤的云南白药气雾剂,也有活血化瘀的作用,所以选择中成药的时候,一定要是结合病人的病症、症状表现。
去湿气最好的方法
去湿气最好的方法食疗去湿,运动出汗快速去湿。一、食疗可以有效地去除湿气,并且方便实用。在日常的饮食中吃一些具有去湿、排毒、消肿、利尿的食物,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去湿效果。不过需要长期坚持食用这些具有去湿效果的食物才行。常见的食疗方有薏米红豆汤,冬瓜排骨汤、健脾祛湿汤、玉米须汤等。二、适量的运动可以缓解人体压力,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,将体内的湿气等排出体外。较少运动的人体内的湿气都比较重,导致身体懒散,肥胖等。适当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,还可以舒缓肌肉的压力,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,加快皮肤的新陈代谢。
语音时长 01:38

2019-10-14

64237次收听

肝郁气滞的症状
肝郁气滞症状为情志抑郁,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,情智抑郁或易怒、善太息或见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,妇女可见乳房胀痛,月经不调,痛经,舌苔薄白,脉弦的证候。肝郁气滞又称作肝气郁结症,简称肝郁症,本症多因情志不遂,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,或因病邪侵扰,致使肝气失于疏泄、条达所致,在现代的医学中,很多疾病如急性的肝炎,慢性肝炎,中期肝硬化,脂肪肝,急性胆囊炎,慢性胆囊炎都可因肝郁气滞导致胁痛腹痛。
语音时长 01:41

2019-10-14

58657次收听

更年期失眠吃什么药
更年期失眠可以取大枣,小麦,冰糖,先取大枣、小麦水煎去渣取汁,纳入冰糖烊化顿服,每晚1次。这种更年期的失眠疗法效果是非常明显。益气安神汤:组成茯神、竹叶、麦冬、黄连、远志、生地、人参、黄芪、胆星、莲子心、酸枣仁,制法:砂锅中煎煮,汤饮。主治:五心烦热,咽干舌燥,舌红少津,心悸,失眠多梦,脉细数。药粥疗法:取大枣,元肉,大米,砂糖适量。先取大米煮粥,待沸时加入大枣、元肉,煮至粥熟时,调入冰糖,再煮一、二沸即成,每日1剂。
语音时长 01:48

2019-10-14

52705次收听

中医可以治愈脚癣吗
中医能不能治疗脚癣,轻度和中度的脚癣一点问题都没有,但是要知道脚癣是真菌感染导致。真菌感染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,就是它比较顽固,甚至容易复发。足底因为经常出汗,容易密闭在鞋里,还有爪甲的缝隙里,真菌如果藏在这些地方,有的时候确实比较顽固,难以根治。因此医学界也有一句话叫做内不治喘,外不治癣,就是形容脚癣,形容癣的难治。但是一般轻度到中度的用中药口服再加外洗,往往效果都还不错。重度的配合西药联合使用,多数也都能够控制。
语音时长 00:57

2019-09-27

59191次收听

02:13
女性小腹疼挂什么科
女性的小腹疼,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妇科的问题。因为妇科子宫和卵巢都在小腹的部位,如果小腹痛的时候,患者同时有月经不调、月经量少、月经的不规律或者痛经,就要考虑是妇科疾病。其次考虑是不是腹健的问题,如果是左侧的小腹痛,可能是左侧腹健的问题;右侧小腹疼,可能是右侧腹健的问题。弥漫性的小腹疼可能是小腹、盆腔都有问题,盆腔炎、盆腔积液都会有小腹的钝痛感。此外,因为女性腹部还有肠道解剖器官存在,所以肠道的问题也可能引起小腹痛,此时通常患者小腹痛可能与大便有关系。
01:29
宫寒痛经能贴三伏贴吗
提到三伏贴,很多患者可能觉得是用来治疗咳嗽、哮喘或者是关节系统的疾病,但实际上三伏贴也可以治疗妇科疾病。因为只要病症的性质是虚寒性质,都可以用三伏贴在三伏阳气最为充盛的季节来予以贴敷,帮助体内的沉寒痼冷散发到体外。有很多妇科病比如虚寒导致的痛经、虚寒导致的月经不调、虚寒导致的反复发作的慢性盆腔炎等,都可以通过用三伏贴在穴位的相关部位或者是病变的部位进行贴敷,帮助沉寒痼冷散发出体外,达到救治的目的。
01:55
中药哪些可以治疗脱发
内分泌失调诱发的脱发,可用舒肝、开郁、镇静、安神药物;血热引起的白发,用清热凉血药物;气血不足诱发的脱发,用核桃仁、黑芝麻等滋养阴血食物调理。一、情绪刺激、家庭变故或焦虑,突发性精神情绪影响导致内分泌失调,出现斑秃,要针对患者情志因素用舒肝、开郁、镇静、安神药物治疗;二、血热,有咽痛、流鼻血、口渴喜饮、便秘等火热征象,甚至还有出血斑点、斑疹,建议患者用清热凉血药物治疗;三、气血不足引起脱发,多在产后或大病初愈后出现。患者需要滋补气血,可用核桃仁、黑芝麻、枸杞子、阿胶等滋养阴血的食物。
板兰根的功效
板蓝根的功效包括抗病毒、抗菌、解毒、预防心血管病变、抗肿瘤以及提高身体免疫力。不过是药三分毒,虽然板蓝根的功效很多,也能够起到预防的作用,但是服用的时候一定要适量。
中医去湿气最好的方法
湿气重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,身体有湿气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,可引起很多不适,如乏力,长痘,胃口不好等,同时还会出现大便粘的现象,针对体内有湿气的人群,中医去湿气就有很好的效果,中医去湿气可以选择对症的中药,制成药膳食疗方来达到去湿的效果。
中药蟑螂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
中药蟑螂的功效与作用有祛风止痉、消肿止痛、抗癫痫、润肠通便、提高免疫力等。
益安宁丸的功效
益安宁丸的主要功效为养心安神,补气活血以及益肝健肾等疾病,能够帮助大家有效的缓解胸闷气短以及畏寒肢冷等症状,其主要的服用方式为口服用量,大约是每天服用1~2次左右,在服用该药物期间,大家一定要做好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,同时要及时的和自己的主治医师进行沟通。
何首乌的副作用
何首乌作为滋补肝肾的常用中草药,在服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,比较常见且发生几率较高的主要是皮肤过敏、肝脏损伤以及肠胃道不适等,且也可能会引起发烧嗜睡和痉挛抽搐的后果,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麻痹,因此要谨慎性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