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
运动系统慢性损伤是临床常见病损,无论是骨、关节、肌、肌腱、韧带、筋膜、滑囊及其相关的血管、神经等,均可因慢性损伤而受到损害,表现出相应的临床征象。人体对长期、反复、持续的姿势或职业动作在局部产生的应力是以组织的肥大、增生为代偿,超越代偿能力即形成轻微损伤,累积、迁延而成慢性损伤。
慢性损伤有何临床特点
慢性损伤虽可发生在多种组织及器官,但临床表现却常有以下共性:①躯干或肢体某部位长期疼痛,但无明显外伤史;②特定部位有一压痛点或包块,常伴有某种特殊的体征;③局部炎症不明显;④近期有与疼痛部位相关的过度活动史;⑤部分病人有可能产生慢性损伤的职业、工种史。
慢性损伤有哪些治疗原则
①限制致伤动作、纠正不良姿势、增强肌力、维持关节的不负重活动和定时改变姿势使应力分散是治疗的关键;
②理疗、按摩等方法可改善局部血循环、减少粘连,有助于改善症状;
③局部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(醋酸泼尼松龙、甲泼尼龙、得宝松等)有助于抑制损伤性炎症,减少粘连,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;
④非甾体抗炎药口服;
⑤对某些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损伤,如狭窄性腱鞘炎、神经卡压综合征及腱鞘囊肿等可行手术治疗。